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看海外华人生活:万物皆可种!中国人对种菜有

来源:侨园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5-16 06:2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去年,一条《一位北大毕业生在加拿大的种菜之路!》的视频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爆火,收获了27万次观看。 北大学霸加拿大埋头种菜? 火爆程度堪比李子柒 去非洲维和,中国官兵

去年,一条《一位北大毕业生在加拿大的种菜之路!》的视频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爆火,收获了27万次观看。

北大学霸加拿大埋头种菜?火爆程度堪比李子柒

去非洲维和,中国官兵们也能实现“种菜维和两开花”。

视频中的年轻人名叫董健毅,网名董菜菜,在Youtube上拥有近2万粉丝的他,被称为男版“李子柒”,会种菜的“雷佳音”,而“董菜菜”也火速成为了加拿大种菜圈里的“新晋网红”。

当时,定居澳大利亚的杨女士把母亲接过来小住,他们居住的别墅中有一片花园。杨女士的丈夫在这里种满了花花草草。

2007年,北大本硕地质学毕业时,董健毅做梦也没有想到,10多年后,自己会在加拿大寒冷的黑土地上,过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菜农生活。

有人说: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,都藏着对种菜的向往。这是刻在DNA里的“种族天赋”:

中国侨网5月13日电 题:万物皆可种!中国人对种菜有多执念?

中国丈母娘把别墅大改造!洋女婿看懵

等到杨女士的丈夫发现这一切,只剩下在风中凌乱。。

如今,“董菜菜”早已成为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一个农场主,他把“种地”当成了事业,把田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。

可后来,杨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,虽然丈夫对母亲在花园里种满蔬菜一事感到惊讶,但现在表示很理解,“一是觉得老太太来我家里带孩子不容易,既然她喜欢种菜,就支持她的爱好。二是我丈夫吃了菜以后,也爱上了自种蔬菜。”

每天天色微亮,先掀开蔬菜大棚上的3吨棉被,给鸡舍里的土鸡喂食;吃完早饭,再打开大棚的天窗通风;然后给蔬菜整枝、打尖、浇水……

著名的耶鲁菜园,就是中国代表队拿下的成就之一。

在冰天雪地的南极,我国科考队随行医生种出了蔬菜,和队员们在南极吃火锅。

据@央广军事 报道,当地的环境官看到后专门带人来学习,他感叹:“在同一片土地上,你们既拥有了森林,也拥有了食物。”

自然农耕班老师李先生称,若民众家附近没有现成的土地,可以通过使用肥沃的“活土”,用花盆来种植蔬菜;“最容易方式是去超市直接购买有机泥土,一般十元左右可以买到一袋,适合家庭种植。”

他仅靠一己之力,搭起加拿大第一座“中国式大棚”。建棚过程险象环生,艰难程度超乎想象,他无数次想要放弃。但是第二天爬起来,又接着干。好在他有一些油田现场施工的经验,碰到困难,总能想出办法。

这群60多岁的中国老人,本来到这里时照顾在此求学、工作的孩子。闲暇之余,他们将美国名校耶鲁大学杂草丛生的荒地整理出来,种上韭菜、香菜、西红柿以及豆类等蔬菜,这一举动不仅得到校方的支持,也获得了美国网友的称赞。耶鲁校方还为他们提供化肥。

闲不下来的杨母也“相中”了这片花园,几个月的时间,她把能拔的花都拔了,能砍的树都砍了,取而代之种满了西红柿、扁豆、香菜、大葱……

在纽约法拉盛的长青公园,一片20平方的荒地被华裔老人申请下来,经过长时间的打理,变成了一块土壤肥沃的菜园。每年只需支付50元的费用,就收获了满满的蔬菜水果。

在天寒地冻的卡尔加里,全年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,没人在这样的地方种菜。

整天在营地里翻腾土壤的他们,曾让临近营地的肯尼亚维和官兵疑惑,却也用收获的果实让当地人民震惊。

其实不光是花盆,对于中国人来说,只要有种子,菜可以种在任何地方。泡沫箱、水瓶甚至是汽车货箱,都可以种菜。正可谓,中国人走哪都种菜,并且在哪都可以种好。

中国家长在耶鲁种菜种上瘾?耶鲁:不要停,肥料管够!

《舌尖上的中国1》中,导演胡博曾说过:中国人走到哪里,都得想办法种点菜。这话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。

而在遍地都是火山岩和沙漠焦土的吉布提,我国军人喜提大西瓜。

一天下来,工作时长超过15小时,几乎片刻不歇,晚上倒下床就睡着了。

日前,美国《世界日报》报道,华裔民众若善于打理,荒地、阳台或顶楼都可变成“菜园”,尤其在疫情当下还可避免到人挤人的超市购物。

花盆也能来种植蔬菜

只要给中国人一个容器,别管花盆,泡沫盒,塑料盆,易拉罐.....都能给你种上一堆的瓜果蔬菜。

这并不是个例,杨女士多年来在纽约市开办自然农法农耕班,从土壤到气候,再到作物的耕种规律,都成为了课堂上必学的知识。她表示,农耕班在公园里、住宅高楼中都有授课,“高楼中的每一颗种子、每一粒泥土和沙子都是我们坐着电梯带上去的”。

文章来源:《侨园》 网址: http://www.qybjb.cn/zonghexinwen/2022/0516/976.html



上一篇:厦门集美:侨领侨商进侨乡 感受青年友好城区魅
下一篇:解局券商财富管理|华泰金控董事总经理朱亚莉

侨园投稿 | 侨园编辑部| 侨园版面费 | 侨园论文发表 | 侨园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侨园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